曹操起兵初期,就得到了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的大力支持。然而这两大家族出的都是武力人员,并没有曹操急需的谋士。在曹操焦急地等待过程中,一对叔侄前来投靠。
这两人便是倾尽一生辅佐曹操的荀彧和荀攸。令人不解的是,荀彧对曹操如此忠心耿耿,为何在曹操想要称王的时候,第一个跳出来阻止呢?
世族大家
众所周知,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挑选人才的重要渠道。那么在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之前,历朝历代又是怎么筛选人才的呢?
自周朝开始,中国便进入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,每个阶层都有其固有的职能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很久,到了汉朝时期依然是由世家大族掌控着官场。
荀彧便出生于颍川荀氏,他的家族父辈闻名当世。这种家庭环境下,荀彧很早就展现出自己的才华,甚至当时的名士何颙与年轻的荀彧交谈过后大惊失色道:“这难道不是王佐之才吗?”
荀彧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不愧于何颙的评价,董卓之乱期间,荀彧看透了东汉朝廷腐朽的根本原因就是权臣弄权。他意识到天下必将大乱,颍川定然会首当其冲。
他辞官回乡劝说家乡父老,告诉他们颍川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一旦出现战乱,不如早些离去。可惜当时并没有人听他的,他只好带上自己的家人投靠了袁绍。
袁绍家族四世三公,又最先与曹操挑起了反抗董卓的勤王战争,原本荀彧认为匡扶汉室的重任一定会在这些王公贵族身上,但是直到他多次接触袁绍后,发现此人根本没有能力终结乱世。
袁绍色厉内荏,看起来大度雅量,其实内心狭隘,且好谋无断,听不得与自己不同的想法。然而与袁绍一起号召天下诸侯勤王的曹操,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坚韧心性。
战争初期,诸侯和董卓各有胜负,直到吕布出马,诸侯不敌锋芒节节败退,甚至一度出现互相嘲讽的局面。在曹操鼓励和调节下,诸侯重新整顿兵马,终于在虎牢关战胜了吕布,逆转了颓势。
虎牢关的失败,致使洛阳没了保护屏障。气急败坏的卓董居然焚毁东汉都城洛阳,并带着汉献帝、财宝和百姓向长安迁移。
董卓的出逃让十八路诸侯尝到了胜利的喜悦,他们不再一心一意对付董卓,而是开始谋求着胜利之后的战果分配问题。
明明董卓还手握着汉献帝,明明战争还未彻底结束,可诸侯各怀异心的表现让曹操愤懑不已。
在董卓逃离洛阳后,诸侯们都在各自观望,都不愿自己先主动出击,消耗自己的力量。即便如此,一心想要除贼的曹操还是率军独自前往,但大败而归。
愤怒地曹操质问着各路诸侯:“既然董卓已败,定然不能及时组织军队应对我们联军,此时只要三面围困,坚壁清野,天下人定然能明白局势,彼时以顺讨逆,董卓必败!”可换来的却是大家的不理不睬。
没过多久,诸侯之间就因为利益问题刀剑相向。江东孙坚在攻打洛阳时意外得到传国玉玺,他不愿交予盟主袁绍保管,两人险些开战,经过众人的劝说,孙坚领兵退出了联盟。
兖州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,在乔瑁拒绝后,刘岱直接领军冲入乔瑁的营寨,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一镇诸侯。就这样,整个诸侯联盟分崩离析。
曹操不顾一切讨伐汉贼的行为,似乎正是荀彧想要寻找的明主,于是在公元191年,荀彧投靠了曹操。两人交谈甚欢,曹操欣喜不已道:“你就是我的张良啊!”
智囊核心
曹操集团谋士很多,有年长睿智的程昱,也有天生鬼才的郭嘉,如果单纯比对计谋,荀彧不是他们的对手。可论起沉稳,荀彧才是曹操集团的智囊核心。
董卓之乱后,汉献帝被董卓的手下李傕和郭汜掌控。两人因为权力爆发内战后,汉献帝被迫颠沛流离,但天下诸侯没有一个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。
荀彧第一时间站出来劝说曹操,他告诉曹操:“您是第一个倡导诸侯勤王的,也是在山东还未平稳时冒险向皇帝通信的,说明您心系汉室。如果您能及时迎接皇帝,天下莫敢不从,因为您占据着大义名分。”
曹操认为荀彧很有远见,当即派人与宫中秘密联系,亲自迎接汉献帝迁都许县。果然,汉献帝十分欣喜,极为器重曹操,将他封为大将军。曹操也有了“挟天子以讨不臣”的名义。
官渡之战时,曹操主力全在前线与袁绍对垒。原本曹操兵力就比不上袁绍,坚持数月之后,粮草也开始捉襟见肘。曹操萌生退守许都的想法,写信询问荀彧。
镇守大后方掌管后勤的荀彧,面对艰难的局势,力劝曹操坚持下来。其实此时大后方也没多余的粮草,荀彧面对的不仅是前线没饭吃的士卒,还有后方的同僚、士兵和百姓。
对于曹操和袁绍的战争,朝野之间都不看好曹操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就连曹军将士和士兵都有和袁绍集团通信的情况出现。
在这种局势下,荀彧竭尽全力稳固后方,并绞尽脑汁给曹操筹集粮草。在荀彧看来,朝堂之人的冷言冷语和暗自通信,对于他只是一时的困境,而曹操承担的则是兴复汉室的大任。
为了这个终极目标,无论过程多么艰难,他都要帮曹操稳住心神。
可以说从荀彧加入曹操集团开始,他就像一个导航和心理咨询师,既帮曹操持续规划最合理的进攻战略,又替曹操缓解心理上的压力,不仅忠心耿耿,还能力卓绝。
那么品性如此的荀彧,为何要在曹操称帝的时候提出反对?难道他有什么私心吗?
忠于汉室
其实对于荀彧来说,他忠于曹操,替曹操出谋划策,看的就是曹操有能力扶持汉室。所以他能够竭尽全力辅助曹操讨伐那些有不臣之心的诸侯。
曹操位居丞相,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在荀彧看来,丞相始终属于皇帝的臣子,第一要务就是服务汉室。可一旦曹操称王,那么就有了自己的土地、士兵以及自己的臣属,几乎就跟皇帝平起平坐。
这样一来,就算曹操没有称帝的野心,其他同僚也会因为私信劝说曹操更进一步,以谋取自己的利益。
这是荀彧不愿意看到,他只想当汉臣,而不是曹操的臣属。故而与其说荀彧忠于曹操,倒不如说他忠于的是汉室。
正是这个原因,当曹操表现出想要加封魏王的时候,忠于汉室的荀彧第一个跳出来反对。他一生一世都在为汉室的兴复努力着,怎么可能允许下一个威胁到汉室的权臣出现呢?
结语:
其实曹操称帝这个说法并不成立,用易中天老师的话来说,对于称帝这件事曹操“有能力,有想法,有条件,有障碍”。
纵观整个三国历史,曹操是其中最有能力的君主,他完全有条件先儿子曹丕一步代汉称帝。然而他最大的障碍,就是他在兴复汉室的过程中,不遗余力地打击世家大族造成的。
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,汉代的官场被士族门阀垄断,各个世家大族互相举荐组成了官场。阶级固化导致权力腐化,想要根除这种风气,就必须打压士族门阀。
所以曹操的打压,注定他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,没有世家的支持,想要逼宫篡位根本不可能。毕竟那个时候老百姓文化水平都不够,天下人怎么看,完全看世家怎么传。
所以,曹操或许会有称帝的想法,但他绝不可能称帝。他只是称王而已,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,又如何敢代汉自立呢?